•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人潮汹涌

    人潮汹涌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大陆2021

    主演:刘德华,肖央,万茜,程怡,黄小蕾,国义骞,狄志杰,郭京飞,刘天佐,路阳,郭帆,刘浩良,饶晓志,雷佳音,史航,魏之皓,王学兵,林海,隋凯,卫莱,邵逸凡 

    导演:饶晓志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兴风作浪3

    • HD

      猎赝

    • 全38集

      桃花运

    • HD中字

      过年好

    • HD

      罗马假日2017

    • HD中字

      西游记女儿国

    • HD

      女校风波

    • HD

      暴走财神4

     剧照

    人潮汹涌 剧照 NO.1人潮汹涌 剧照 NO.2人潮汹涌 剧照 NO.3人潮汹涌 剧照 NO.4人潮汹涌 剧照 NO.5人潮汹涌 剧照 NO.6人潮汹涌 剧照 NO.16人潮汹涌 剧照 NO.17人潮汹涌 剧照 NO.18人潮汹涌 剧照 NO.19人潮汹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陈小萌(肖央 饰)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残酷的现实令他至今扔在龙套的位置上苦苦挣扎。没钱没工作没恋人没朋友还欠了一大笔钱的陈小萌想到了死,可是就连死神都抛弃了他,他数次自杀都以失败告终。  一天,陈小萌去澡堂泡澡,意外邂逅了一位神秘且富有的男子(刘德华 饰),该男子在澡堂里意外摔倒昏迷被送进了医院,拾得了他的储物室手环的陈小萌决定顶替他的身份,享受一下富人的生活。头部的撞击令男子失忆了,凭借着零星的线索,他认定自己是陈小萌,并且顺藤摸瓜来到了陈小萌的出租屋,希望熟悉的环境能够令他更快的恢复记忆。在此过程中,男子邂逅了名为李想(万茜 饰)的自媒体人,两人之间碰撞出了火花。

     长篇影评

     1 ) 我看到的致敬桥段

    1、罗马仙池中刘德华飞起,后面的雕像结合人的动作,是米开朗杰罗的作品《哀悼耶稣》。

    2、肖央去找前女友,不断回头不断响起《喜剧之王》的音乐,哭得变形的从张柏芝换成了肖央。

    3、路阳、饶晓志和郭凡这三个青年导演的作品就不罗列了,出现太多了。

    4、片尾刘德华和肖央讨论的是斯坦尼和彼得·布鲁克,其中彼得·布鲁克作品听说巨长,没有看过。

    5、刘德华单刀赴会火锅局,胖子说了一句“重案组的咖啡也很好喝”是黄秋生在《无间道》里对刘德华说的。

    6、肖央泡妞说了一句救猫咪呀是布莱克·施耐德的一本电影编剧书目。

    7、刘德华摩托车重回《天若有情》,只不过后座从吴倩莲换成了肖央。(肖央在本片致敬女性角色偏多)音乐还乱入了《杀死比尔》配乐。

    8、刘德华一场龙套戏重现张学友在《旺角卡门》里表情包名台词,而服装则是《东邪西毒》里穿鞋的杀手。

    9、肖央在刘德华家中找到的假发来自《暗战》中刘德华扮女人去交易。

    10、最后高潮段落,外场大海报上应该是导演最爱的贝克特,海报上的戏剧是《终局》,而贝克特最有名的作品《等待戈多》的尾声,同样出现了上吊绳断的桥段,呼应了片头肖央的自杀。

     2 ) 《人潮汹涌》——国内翻拍较成功案例

    源流考:2012日本《盗钥匙的方法》→2016韩国《幸运钥匙》→2021中国大陆《人潮汹涌》

    #桃花岛观影团#

    像这样同一个剧本中日韩三个国家翻拍最近还挺多的,比如日本的《永无游戏结束时》,韩国《率性而活》与中国的《大赢家》,以及三个国家都拍过的《嫌疑人X的献身》,但是结果都是我们的翻拍总是差了点,《人潮汹涌》在这些翻拍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

    类型:总体来说是一部荒诞喜剧,同时也是一部有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也有些地方有感动的成分。

    插曲是亮点,两次用了星爷《喜剧之王》的经典桥段的插曲《Here We Are Again》,算是饶导对星爷的致敬,乐起时,脑子里就是“我养你啊“,还用了闻香识女人里面的插曲《Por Una Cabeza》,这个插曲之前法国的《好梦一日游也用过》,这段时间循环过几十次的音乐,还有一个插曲也是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不知道叫啥。

    《人潮汹涌》成功本土化了,将许多中国本土的笑点融入了进去,荒诞喜剧名副其实,成功了演绎了一场“皂滑弄人“引起的闹剧。

    那么接下来就说说这个黑色幽默是在讽刺什么呢?一个是事业不成功、欠债、邋遢、碌碌无为的陈小萌,一个是高智商杀手、住高级公寓开豪车穿名衣的周全。当两个人交换身份过后,小萌沉迷于眼下的财,整天享乐,而周全把原本脏兮兮的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拿着一个小本子,记下很多事,一个非常努力的人的典范,这下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两个人的人生截然不同了吧。虽然有了钱,但自己的性格却没变,自己完成不了杀手的任务,而周全因为自己的善良跟李想很快走在一起。还有就是晖姐也印象深刻,曾经被母亲抛弃,被爱人和姐妹出卖,这种痛苦才让她最终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

    但还是那个老问题,改编了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把杀手改成假杀赚双份钱,把最后捅人的刀改成道具刀,不改确实好点,但改了也无伤大雅,但是片名我还是觉得有点没抓住主题。

    本片看点:1.豆瓣8.1分佳作《无名之辈》导演饶晓志最新作品,刘德华监制并主演,肖央、万茜实力加盟,演绎顶级杀手与落寞群演的“错位人生”

    2.改编自日本8.5分神作《盗钥匙的方法》,聚焦小人物的真实人生,一部发生在城市的暖心“童话“。

     3 ) 让我重新回忆起十多年前合拍片的尴尬与割裂

    最后一次更新:

    今天打开豆瓣,骂人的更多了一点,也有几条讨论剧情的,只要是讨论剧情,不管是否认同我的观点,只要是正常讨论剧情,怎么批评我的观点都是没问题的。

    几乎所有骂人都是在针对我打了1星评价这点,尽管我不仅详细说明了我打1星的理由,第一次更新的时候还认真描述了我打1星的心路历程,甚至我在刚出电影院的时候写的短评我还纠结过打1星还是2星,最终打了1星是因为走出影院的心情确实糟心。特别是结尾出字幕的那一段,简直是暴击,勾起了我当年不少糟糕的回忆,从《无间道3》,《黑社会》,还有我心目中的神作《神探》等等一系列的电影,那几年看完这些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在网上找删减内容。作为翻拍电影如何在过审的大背景下带着镣铐跳舞才是本土化改编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这也是我之所以认为本片本土化改编只是浮于表面,并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骂人的那架势好像觉得打了1星是犯了罪还是做了什么不道德的事一样,人身攻击都上来了,我还看到有篇影评打了3星,因为在文章中提了一句这部电影够不上7分以上的水平,评论区还有人说他收了黑钱,讲这种话的人居心何在,我只能说是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了。《肖申克的救赎》、《公民凯恩》、《活着》、《霸王别姬》这种影视留名的电影也该允许有人批评吧?迪丽热巴、范冰冰、杨超越也该允许有人觉得她们不好看吧。

    知乎这两天有个问题是如何鉴别水军搅浑水带节奏的,有个答主的观点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分享一下。

    简直可以对号入座

    豆瓣对我来说就是个资源库,记录归类一下看过的书影音,大概10年前开始用豆瓣,我不是影评人,不是营销号,没有关注过几个人,也没有几个人关注,之前在豆瓣写的影评只有2篇,也没什么阅读量,发这篇前也没想到会有人看,只是记录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短评

    票根

    最后一次更新只是想说一点,我作为一个花了钱买了票的观众在豆瓣这个公共平台上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正常且合理的,如果因为我的观点居然一不小心或多或少挡了一点别人的财路——那与我无关。

    如果之后还有愿意在这里讨论电影的,请随意;

    有抬杠的,杠就是你对;

    有骂人的,就是你不对。

    ——————原文分割线——————

    好久没在电影院里度过如此尴尬的2个小时了,整体给我一种制作精良的网大或是十几年前大陆和香港合拍电影中常见的割裂感和不适感。

    没有看过原版,单就这部电影来说,我第一次感到不适的时候看了下表,差不多是1个小时,在这之后我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面部一直扭曲,巨大的尴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你敢信这是一个发生在上海的故事?

    居然还有一堆人说本部电影本土化改编做得好,不是讲几句上海话,居委会大妈说一句你是什么垃圾就是本土化改编做得好,国际刑警、重案组咖啡这种话放在主要情节里而背景是一个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不是尬出天际?

    大背景和主干情节极大地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已经被釜底抽薪的故事不管再怎么玩梗玩情怀只能适得其反,就算观众领会到了,嘴角抽动一下之后在脸上凝固还是尴尬和无奈。

    整个故事要是发生在香港,观影体验就会好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唐探和泰囧之类的电影那么闹腾观众也不那么容易产生不适感。

    第二个尴尬来自4个戏份比较重的主演,不是说谁演得不好,而是刘德华、万茜、肖央和黄小蕾4个人感觉在演4部电影,万茜和刘德华的对戏尤其格格不入。一方面是由于导演没有把4位演员的表演方式协调好,演技方面都没有明显的问题,黄小蕾由于与另外三个人是对立关系,相对来说还更加出彩,但是整体没有默契,各演各的;另一方面由于剧情的不合理,尤其是两段感情线,更放大了表演方式的不协调。

    除去这两个尴尬,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本,这部片子应该是几年前就在筹备,但最终出来的成片却像个半成品,肖央和小九那条线首先是缺乏存在感,莫名其妙的开始又匆匆结束,同时也缺乏存在感。

    结局更是崩坏,本来我一直期待着结局能不能力挽狂澜一下,结果打了一架,放了几个慢镜头,玩了下假刀,就直接警察机械降神了,更不用说10年前合拍片的标准结尾字幕,让我想起了那个年代被广电支配的恐惧,下意识的想要找未删减版看。

    总的来说,就这个剧本,演员们虽然感觉各演各的,但还是能看下去的,如果换一批演技差的,这片子就完全垮掉了。

    另外不知道为啥画面的风格让我联想起摆渡人绝世高手等一众烂片,也许是因为布景也许是因为滤镜。

    最后谈一下万茜,看来浪姐真是让她赚了热度,损失了不少路人缘。可能她更适合在不太显眼的地方安静的美丽。

    补充一点,我一开始对这部电影还是抱有期待与热情的,大年初一的排片很少,我是特意从11点多看到初二的1点多,真是令人遗憾。

    更新:

    今天打开豆瓣,一看居然这么多骂人的,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看了一下,大部分骂人的都是新注册的号,连头像都没有,有一个甚至是2月13日注册的。这些人说的就不提了,回应2点吧。

    1、为什么打1星。本来打分这个就是特别主观的事,我一年在电影院看60部以上,很少有如此尴尬煎熬的观影体验,有个评论让我去看大红包,确实大红包这种烂片我都是给的2星,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带着极低的期望值去消磨时间的,那几天电影院确实没啥可看的。

    《人潮汹涌》我去之前没做什么功课,只知道是刘德华,肖央,翻拍片这几个信息点,刘德华我一直很喜欢,从小看到大,肖央这几年演了不少好角色,最近的翻拍片基本能保证一个不错的故事,连包贝尔这种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演员都凭一部翻拍片挽回一点口碑,这几点够得上一个中等偏上的期望值了吧,要是我知道导演还导过《无名之辈》,《无名之辈》我是打的4星,确实是一部让人惊喜的电影,那期待值还要更高。

    我是初一晚上11点多的票,在我们小县城里这是当天唯一的排片,看完回到家1点多,憋了一肚子不痛快。《人潮汹涌》按我一贯的标准应该是个2星水平,情绪上的落差降1星,再次强调,打分本来就是个特别主观的事。有个评论提到《唐探3》我打了4星,真是麻烦你了,还点开我页面看,《唐探3》在我看来就是3星水准,但是是我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整个影厅观影氛围都很好,片子推理部分虽然拉胯,但是热热闹闹的,我就愿意加1星。几十人万评价了,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打个4星我乐意。

    《人潮汹涌》我打1星碍着谁什么事了,片方又不跟我分钱,排片少主要原因是片子本身质量不过硬,加上宣发问题大,让影院赚不到钱,请水军黑我没用的。

    2、看了几个好评,主要夸的是本土化改编和刘德华本人与角色的重合。本土化改编我之前提过了,这里讲讲电影玩的与刘德华相关的梗,《暗战》里的女装大佬《天若有情》里经典的摩托车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也能让观众会心一笑,但是重案组咖啡就过分了,因为那场是核心剧情啊,晖姐这个角色这么江湖,她能没和警察打过交道?我就没听说公安局里有什么重案组的,我能相信晖姐被操着福建口音的电信诈骗唬住,我不能相信晖姐被重案组唬住,太出戏了。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结局,我几次想提前离场,之所以不走就是等着结局,结果一个警笛声,然后出的那几行字幕,一下子让我恍然到了中国电影最糟糕的那几年,真的暴击,彻底破防了,之前的所有尴尬都变成了糟心,甚至有点愤怒。能在春节档上映的电影,都是拿到中国电影圈最顶级的资源的,结果出来这样的东西,真的太可惜太遗憾了。

     4 ) 人潮汹涌中,一个寻找真我的中国故事

    一个“功成名就”的冒牌职业杀手,一个负债累累、准备自杀的小演员,当他们身份互换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于是,刘德华(扮演杀手周全)只好在今年第二次失忆(在《拆弹专家2》中,他扮演了失忆者潘乘风),住进陈小萌(肖央饰)的、肮脏的小屋中,试图恢复“记忆”,而陈小萌则坦然躺在周全豪宅的浴缸里,感谢命运的惠顾。

    然而,上帝给所有好运,早已悄悄标上了价格。

    失忆的周全四处跑龙套,他曾经成功的潜质让他再度看到成功的希望,甚至收获了来自李想(万茜饰)的爱情;总是失败的陈小萌硬着头皮接下新的杀人订单,却怎么也过不了被杀者程怡(曾九蓉饰)的美人关……

    一番阴差阳错、笑料百出的折腾后,陈小萌意外发现,在颓废、窝囊、懒惰、说谎之外,他竟然还有一点小小的善良,甚至周全都想“收购”他的人设;而周全也发现,在上进、精明、多才多艺之外,自己竟然缺了一份真正的勇气。

    于是,这个“身份互换梗”以双赢而告终,不论是周全,还是陈小萌,都是最后的赢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故事,体现出我们民族内心深处的某种期待,这种期待千载传承,至今不衰。

    说句题外话,今年春节档的几部影片,相较于往年,质量有明显提升,往年能打到8分多的,今年打分明显偏低,其他平台上能打到8-9分的,在豆瓣平台上也会低一些。竞争激烈是好事,但也应看到,商业片自身的显著进步,包括《人潮汹涌》,今年有好几部贺岁片其实已超越了传统贺岁的层面,具有深读的可能。

    “身份互换”本是一个传了几百年的老梗

    “身份互换梗”历史悠久。

    严格来说,《丑小鸭》就是某种身份转换——一直自认为丑陋的小鸭子自卑到尘埃中,只在内心深处保存着天鹅梦,当它历尽折磨,谦卑却让它看到,自己真的是天鹅。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隐喻:每次长大成人,都要经历从自卑到自立的折磨,没有人能拒绝伤痕累累,但丑小鸭终会成为天鹅。

    把“身份互换梗”用得最好的,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的《王子与乞丐》《申请爵位的美国人》《亚瑟王朝廷上的美国人》等,都是标准的身份互换故事。

    在《王子与乞丐》中,沦落为乞丐的王子爱德华饱受嘲讽、谩骂之后,终于意识到,剥离了身份,自己什么也不是,曾经的庄重、斯文只能让他更多受辱,他也学会说脏话、怒吼,乃至拳脚相向,而突然成了王子的贫儿汤姆在宫中,把漱口水当饮料、拿传国玉玺砸核桃,出尽洋相……

    正如爱德华所说:“我们俩(指和乞丐汤姆)要是光着身子走出去,谁也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太子。”这与《人潮汹涌》中,周全、陈小萌在澡堂互换身份,颇有相似处。二人互换身份后,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不适感,用对比的镜头呈现出来,也似《王子与乞丐》的况味。

    不同的是,在《王子与乞丐》中,互换身份的二人是清醒的,有主动入局的意味,而在《人潮汹涌》中,两位主角是被动入局(周全患上失忆症)。

    西方文学为什么特别关注身份

    这是因为,《王子与乞丐》和《人潮汹涌》的创作背景迥异。

    西方社会步入近代化前,是标准的贵族社会,身份对个体有决定作用。相当时期,西方小说中的爱情是贵族特有的情感,平民最多只能被动接受。

    罗切斯特(《简·爱》中男主角)、安吉尔·克莱尔(《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男主角)、班纳特和达西(《傲慢与偏见》中的男女主角)、安娜(《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角)等皆如此,基本预设是:只有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才能培育出高贵的情感。

    到马克·吐温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拥有多种传统、多种历史讲述方式,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移民彼此争夺解释权,其结果是,人们不得不在经济上达成共识:不论对哪个族群来说,一美元都是一美元,这是最简单、最直观的获取个人价值的方式。

    曾经的多元变为一元,曾经的复杂变为简单……这使个体与背景之间剥离得如此滑稽:一个爱尔兰人为赚钱,可以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德国人,如果他手中的钱足够多,那么德国后裔也会集体同意,并其补上祖先曾在德国生活的履历。

    这就是为什么,马克·吐温对“身份互换梗”特别敏感。在《王子与乞丐》中,衣服变得如此重要——穿上丝绸,乞丐变王子,侍从们坦然跪下,汤姆对此感到紧张时,侍从们反而觉得是跪的姿势还不够好;穿上乞丐服,王子即乞丐,来到皇宫前,卫兵们毫不客气将他轰走。

    随着身份混淆,伴随身份而生的责任感也会崩溃:如果法官不认为自己是法官,教师不以“桃李满天下”为荣,工作只是挣饭吃的碗,大家都是商人,则“我”是谁?“我”该为什么而活?

    中国古代作品为何很少用“身份互换梗”

    然而,困扰着马克·吐温的这些问题,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却不甚突出。

    至迟在宋代,中国已基本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化。宋代以后,很少家族能三代任官,甚至“富不过三代”,当权力与财富无法世袭,则个体在身份上就具备了一定平等性——只要愿意,付出努力,他就可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人。

    在历史中,这被称为“唐宋革命”,即在唐宋期间,中国社会基本完成了“近世化”,个体拥有了身份权。比如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可以拥有私人财产、有姓名权、可以祭祖和建家庙……

    在学界,“唐宋革命”尚有一定争议,从当代眼光看,“近世化”在尊重个体权利方面,仍存很多暗面,但相比于同时期的欧洲,却犹如曙光。

    法国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在《风俗论》中,称中国文明是模范文明,晚年伏尔泰书房中高悬孔子像、朱熹像,每晨必敬拜。

    伏尔泰的赞美中,自然有误会的成分,但整体而言,从宋代起,中国人便不再把爱情视为贵族特有的情感,以白娘子传说为例,法海本是除魔镇妖的男主,后来却被书写成食古不化、破坏他人感情的恶魔。

    明代冯梦龙曾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他笔下,爱情从来不是贵族老爷的特权,妓女、妖怪、狐仙等饱受歧视、侮辱,却都有爱情权。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妓女杜十娘的人性高度远胜“圣人门徒”李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王子与乞丐》式的故事未必成立。只是“五四”以降,在主动学习世界的过程中,误将不同传统下的创作视为“永恒”,以为一“批判”即严肃,不“批判”即通俗,即等而下之。

    其实在美国,《王子与乞丐》属通俗小说,文学评论家布莱尔说:“这本书意在吸引儿童读者,因此它的风格和内容对美国的成年读者就不再具有吸引力。”

    用世界的手法,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全球化进程,创作也日趋全球化。在今天,“身份呼唤梗”在中国的小说、电影、电视中也经常出现,但成功之作却不多。相比之下,《人潮汹涌》堪称精品。深入观照,就会发现:虽然它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故事。

    首先,剧中的女性是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她们有自己的性格成长史,不论是反派晖姐(黄小蕾饰)还是主角李想,都有自己的偏执与性格,两位演员的表演也异常出彩。李想初期本是想找个出彩的故事,以挽救自己的职业生涯,却在周全的上进心、阳光感的触发下,爱被意外唤醒,从职业女性突然回归女性。成功只能让人赞叹,爱才会温暖心灵,这是大陆民族典型的心理特征——不愿被茫茫人海吞没,渴望拥抱自己。

    在李想身上,聚焦着无数打工一族的梦想。他们既屈从于生活,又会在情感的召唤下义无反顾。

    其次,投向世俗生活的温情与悲悯。在《人潮汹涌》中,为黑社会递刀的美团小哥不忘叮嘱“给个五星好评”啊;饱受晖姐蔑视的马仔,竟主动把李想的孩子送回家;突然有了钱的李小萌,不仅还了欠前女友的钱,在听说她将结婚后,还给了她一大笔钱,回归原身份后,他感到后悔,又闯到婚礼现场,希望能收回一点,前女友也大方地给了他一个红包……这类梗,只有中国观众才能会心一笑。因为每个人都遭遇过类似的故事,或多或少做过类似的“傻事”,对于人性缺陷,我们常常不是战胜它,而是用包容,与之共存。

    在《盗钥匙的方法》中,反复强调男主记日记,在日本,手账是生活必需品,在日本文化中,将清理内务、记日记视为美德,颇能引来观众的赞叹。而大陆民族性格更倾向于粗疏、豪爽、宽厚,在中国,记日记纯属个人习惯。在《人潮汹涌》中,也只将日记作为推进情节发展的一个梗,体现出创作者对中国故事的把握。

    其三,大团圆式结尾。在相当时期,“大团圆”被视为很Low的创作手法,观众更渴望看到开放式结尾,保留“问题尚未解决,应继续思考”的意味,这种西方式表现手法固有高明处,但中国古代戏园中,舞台两边都会有这样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古人不认为戏剧是现实的刻板仿写,它通过一套程式,提醒观众:人生与戏剧不同,不可戏精上身。世界与人生可以讲成故事,但故事之外,人生还有更广阔的侧面。这种提醒对于动辄入戏的现代人,显然有价值。《人潮汹涌》采取了大团圆式结尾,但并没降低故事的力度。

    “讲好中国故事”是多层面的,不仅要有正剧,也要有喜剧;不仅要写英雄勇士,也要写小人物;不仅要有严肃的宏观巨制,也要有沁人心脾的小故事。从这个角度看,《人潮汹涌》虽然采取了娱乐故事的框架,但不论是细节把握,还是精神内核,与饶晓志导演此前参与执导或是制作的《无名之辈》《平原上的夏洛克》具有一致性——这是一个既让人笑声不断,又催人泪下的中国故事。

     5 ) 万茜的角色给人感觉单薄,是演技问题还是角色设置问题?——《人潮汹涌》

      看评论很多人在吐槽万茜,说她的演技拖了后腿。这篇评论不想对万茜的演技问题展开讨论,就想说说,万茜这个角色的设置有什么问题。

      万茜是个新媒体公司的运营总监,工作压力很大,而且独立抚养着未婚先孕的儿子。她善良的帮失去记忆的刘德华缴纳了房租,使其避免于露宿街头。为了让儿子有个完美的小学回忆,希望刘德华穿着宇航员的服装,出现在儿子的演讲比赛现场。刘德华也确实排除万难的做到了,给了她儿子极大的安慰。她会在工作之余来到这个不名一文的群演所居住的老式公寓里,并自带了两瓶洋酒。两个人干了两瓶,酒后敞开心扉,让刘德华在最卑微的日子里,感受到了爱,并在恢复记忆以后,愿意为了这份感情,永远的守着肖央这个边缘人的身份。而后阴差阳错,她误以为儿子被混混绑架了,为救儿子,参与到后来一系列的故事里。

      我们会发现,在整个故事里,作为双男主角的刘德华和肖央,他们俩的戏份逻辑框架是一早定下来的。一个几次决定要自杀的卑微群演,债务累累,邋遢度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和“高端杀手”换了人生。他们俩个的戏份逻辑有着充分的细节去填充,去对照。而作为女主万茜的戏份,却变成了为主线服务的工具人。

      这样的做法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女主本身的行事是以为剧情服务为宗旨,而其自身失去了自洽的动机。比如,女主为何会好心的同情一个之前素未谋面的失败者,他全身臭味,住宿更是如垃圾场一般,为何就帮对方支付了大笔的房租?

      假使只是一时心善,为何之后又愿意主动他来往?

      影片给出的一个答案是,万茜正在撰写一个好故事,十万加的热文。她是在体验生活。而当她真正与刘德华产生了感情,又放弃了这篇热文的发表,从而令感情回归纯粹。

      首先我们知道,除非是对某个特定的新闻事件,需要外出采访。对于一篇新媒体热文,仅仅是泛泛的体验生活,以上情节的发生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个运营总监的薪资还不足以让人心善到没事儿就给边缘人出房租,何况她还要独立抚养一个四脚吞金兽。

      再者,作为一个漂亮而精致的女性,独立去与陌生人夜晚接触,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事儿,如果她真是为了工作,完全可以让一个男下属陪同。而不是一次次以身涉险。

      再再者,不论一个人心底如何,社会上阶层这东西虽然大家都不说,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歧视的问题,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存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三观不合很难产生持久的感情。

      她愿意与他来往,并持续来往,只有一个理由:剧情需要,她成了一个工具人。

      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让万茜这个人物立得住呢?

      失忆后的刘德华,身上有怎样的优点?

      奋发向上,对自己负责,努力,乐观,自律,真诚,简单,像极了刘德华本人在娱乐圈中的口碑。

      那么假使我们把剧情这样安排,万茜在公司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使得她焦头烂额,就在这时,她意外的认识了失忆的刘德华。和他接触,让她感觉轻松,放松。是工作之余,难得的解压之处,她在他身上看到了生活压抑里,透出来的阳光,使得她不自觉的接近。

      而后,通过后续接触,发现刘德华其人,没那么简单。他激发了她一系列的想法,她开始撰写关于他的故事。

      在与儿子相处的戏份里,很难感受到母子间的血脉联系。通过他们的台词口述,我们知道儿子写了太多遍的母亲,想写一写并不存在的父亲。假如我们增添一点剧情,把这些无谓的台词去掉,增加下比对。展现一下儿子对他人有父亲的渴望,特写一下儿子眼神,会否礼堂上的一幕会更加戳人?

      儿子被“绑架”,做母亲的万茜肯定心急如焚。但此时她的台词,并未展现出她不惜一切要全力营救儿子的母亲心态。除了情绪失控,大哭宣泄,她应该用尽一切去争取儿子的平安啊。曾经刘德华在日记本中郑重其事的写她是恩人,此时难道她不应该以此索恩,要求刘德华不要因为害怕伤害到自己,就去伤害恩人的儿子吗?但她只是在讲,要报警,人性的博弈在哪里?

      当得知儿子已经安全,她又被肖央带离了险地,此时担忧刘德华安危的她,只有哭泣和焦灼的戏份。她通过儿子通话,知道儿子已经报了警,然后就在哭泣了。可是电话在她手中啊,她不应该再次报警,再次催促警察尽快到现场,告诉具体地点,告诉最新情况,去做点什么吗?哭泣和往回奔,看到刘德华被捅的一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一个工具人,她的存在只为了推进剧情和展现烘托刘德华与肖央的戏份。显然编剧在这个角色上几乎没有用心。

      我们曾经总说一些老戏骨是戏霸,即便是演一些配角也要加戏,也要改词?为什么呢?不过是对戏认真,认为戏比天大。现在愿意这样得罪人的,估计是少了。

      如果编剧没有在超级主演外的人物设定上,略微花些心思,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谁来演也很难演出花儿来。整个片子的质量也就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个片子拍的认真,连群演都在拼命呀!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欢迎关注❤。
    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

    更多精彩最新影视评论↓

    《又见奈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写给故乡里的他乡人

    《明天会好的》:超一线的外乡人和故乡中的异乡客

    《波斯语课》:个人的理性选择与乱世的平庸之恶

    《刺杀小说家》: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一介凡人,竟敢弑神?

    《唐人街探案3》: 靠什么撑起来有着庞大野心的唐探宇宙?

    《新封神:哪吒重生》:少年、英雄与庶民

     6 ) 如此翻拍 真的不行

    更新:

    真是没想到我这个普通观众的电影吐槽,竟然引得洪灾肆虐一番混战,也是难得与大资本水军能有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算了也不予计较了,尤其上来就口吐芬芳的,毕竟你们都要吃不上饭了,而我们普通观众只是损失一张电影票钱以及浪费生命中还算重要的两个小时。

    这篇影评这么高的讨论是没想到的(可能以后可以跟别人说我也写过几万+的文章了),如果仅仅是因为打了两星而让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肆意谩骂,那这个电影可能还需要降一星。

    回应几点(评论骂人的基本就几个问题,一个个回太累)

    1、这个电影演员的问题不大(无论是哪个哥哥姐姐的粉丝看清楚,没有说你们家的不好),最大的问题就改编本土化失败,故事没讲好,逻辑硬伤,感情线尴尬。电影明明白白标注着买了日本原著故事,这片子就像是别人已经把房子盖好了,你只用装修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装修出了很大问题,又不美观又不实用还漏水。观众就像是去住的房客,房子就是住的不舒服还不能说?非得一边顶着漏水的屋顶浑身湿哒哒的还跟别人说这房子不错赶紧来住?

    我之前很喜欢《无名之辈》和《你好,疯子》,饶晓志导演是我觉得一定要去支持的国内导演,之前两部片子我都推荐身边的朋友去看。而且以导演的前作是相信导演有能力平衡审查和影片表达之间的冲突,能给观众更好的呈现。春节档的几部之前我是最看好这部的,结果大失所望。

    2、看电影是需要学习的,相互讨论也是需要平等尊重的。我不敢说阅片量有多高,但同等阅片量的人交流起来一定是更顺畅更舒服的,差不多阅片量以及更高阅片量的人对这个片子感观是类似的。点开骂人的回复一看新号或者根本没看多少电影的,交流是一定受限的。就像是成年人与三两岁小孩之间沟通,三两岁小孩不会控制自己情绪非常直接不会表达也没有思考能力,成年人有独立思考各方面已经成熟而且还能包容小孩的无理取闹,这就是差别与限制。评论区一开口就不文明用语以及扣帽子的,不要说我回复态度不好,尊重是相互的,既然满口不文明用语不尊重人,就不要怪被人同样对待。如果你坚持并觉得开心,那就你说的对吧。

    3、不要在这拉踩,这是对这部电影的不尊重。

    4、表达是自由的,但自由是有限度的。我对这部片子的表达是我个人的感受,而且不涉及到不文明的表达,评论区不当表达者请另行起稿在自己的主页。

    5、为什么会质疑本片被控评,水军太多?我是中了这部片子的超前点映,抱着非常欣喜以及期待去的,但观影的尴尬让我实在非常失望且愤怒。也就是这次观影我才明白了一些评分的骚操作。观影团给发的信息(截图在下面)不喜欢的评论要初三之后再评?

    再点开豆瓣的评价,能清楚的看到不少感谢xx观影团,再加上如果评论有说电影不好就有各种小号追着喷,能不让人怀疑么?而且如果真的是高分好口碑,为什么排片量上不来,之前又不是没有因为口碑而翻盘的先例。就冲饶晓志导演的前作我还真希望他能多赚钱,多排片,有高票房,有才华的导演是值得,可这部导演真的没有稳定发挥。

    最后想说各家混战到现在,春节档电影的评价已经因为排片、演员口碑、宣发等问题变得复杂许多。只是遗憾一年到头,作为普通观众想在电影院看到个好的国产电影真的就这样难!


    非常喜欢饶晓志导演的《无名之辈》,自然对他的新片有很高期待,但很遗憾,不但没有预期的好,甚至不好的令人有些生气。 首先要说演员的表演都没有问题,每位都演技在线,黄小蕾是全片惊喜。但整个电影的呈现非常差,这个锅是编剧和导演的。 电影应该是买了《盗钥匙的方法》的版权,进行改编翻拍。原版的电影很好,荒诞好笑,各种出其不意,细节也处理的非常好,但本片和其他大多翻拍的电影一样,本土化失败,在好故事的基础上甚至不如导演自己的原创作品。 翻拍本土化最重要也最难的一点是要让整个故事符合现有环境并且逻辑合理,然而这部电影基本跳出大部分常理逻辑,而且角色的塑造前后不一致,非常撕裂。唯一人设统一的就是黄小蕾的角色,既有亮点也富有层次性。其他角色都崩了,肖央的角色基本上就是单薄的小人物loser设定,最后想要表现人物变化也非常生硬,还有点不正常的高傲,一点不像是生活绝望想要自杀,一时贪念又如履薄冰的小人物。原版中的角色拿到钱去还钱的态度都是非常谦卑,很像之前生活窘迫被嫌弃惯了的样子,完全不像肖央表现的嘚瑟。而且原版第一次去到杀手家里的时候第一件事是非常真诚的录了道歉视频,非常拘谨小心,这个电影里表现的完全无悔意,还一副仇富状态的嘲讽杀手。 原版是找到房东,因为一些阴差阳错暂时互换身份,但这种梗在咱们国内还是挺难的好嘛!两人互换身份这段强行合理,把我国警察医生拍得跟傻子一样,华仔的角色设定是失忆不是失智,那么谨慎有条理的人物角色前后不一致得让人无语。明明是极有计谋的角色后面像是被感情冲昏头脑的楞小伙。跟万茜角色的感情戏尴尬极了,而且强行煽情,影片过了40分钟到感情戏,真的是尴尬得我坐立难安。日版中万茜的角色是个有强迫症一板一眼性格呆呆的公司小主管,因为她决定一个月内要结婚,结婚对象的要求是身体健康努力向上,偶然的机遇让她觉得失忆后的男主非常符合她的要求,进而产生交集,整个设定荒诞搞笑又不失逻辑,而且后期人物角色又有突破,非常丰满。而这个片子里把万茜角色写成了啥?在上海有车有房,文化传媒行业小高管,长相气质出众,就因为是单身妈妈没人要?导演这样写是厌女么???这个女性角色一方面要塑造女强人,一方面又可怜弱小没人要,真的白瞎万茜的演技和口碑。 其他逻辑不合理真的是槽多无口,日版通过很多小细节就把电影逻辑理顺,导演真的是太偷懒了。 而且这个电影打的喜剧的标签,但并没有那么好笑,强行搞笑真的太不尊重观众了。电影整个没头没尾的,角色塑造不丰满,感觉像是巡着日版强拉了两个小时的片长,如果看过日版再看本片可能更火冒三丈吧。

    真的很想说这样糊弄观众真的不行!


     7 ) 有的电影在贺年,有的电影在尬年

    今年春节档给我的感觉是真的非常复杂,除了《唐人街探案3》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带给我符合预期的观影感受。奔着喜剧的标签去看《你好,李焕英》结果收获了一整段狂风暴雨式的煽情,奔着看奇幻冒险的心态去看《侍神令》结果看了个大风车风格的真人儿童片,奔着特效大片的心态去看《刺杀小说家》结果感觉在电影院里面被上刑,奔着燃着一把的心态去看《哪吒重生》结果发现是一颗哑炮。

    总之,这个春节档整体的感觉就是差点意思,没有几部真正应景的贺岁片,更多的还是为了圈钱莫名其妙扎堆到这个档期的电影,而上面提到的这些再难看,再折磨人,再对不起电影票,加在一起都没有《人潮汹涌》带给我的观影感受过分,这个号称春节档最佳口碑的黑色喜剧在我看来是开年到现在最让我反感和讨厌的电影。

    《人潮汹涌》是《无名之辈》的导演饶晓志的第三部电影长片,也是他目前为止最失败的作品,从第一部《你好,疯子》,第二部《无名之辈》到现在的《人潮汹涌》,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导演水平三级跳,影片预算越来越高,表达却越来越贫瘠,演员阵容越来越强,故事却越来越没有灵魂,在经历了“德不配位”的《无名之辈》之后,底气十足的饶晓志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距离一个成功的电影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不伦不类、尴尬异常、无聊到让人发指的《人潮汹涌》就诞生了。

    《人潮汹涌》翻拍自日本鬼才导演内田贤治2012年的年度口碑之作《盗钥匙的方式》,而本片也在2016年被韩国翻拍成影片《幸运钥匙》,日本原版是一部充满了生活情趣和黑色幽默的犯罪小品,诙谐、闷骚、温暖而内敛,延续着内田贤治浓郁的个人风格,而韩国翻拍版则是一部热热闹闹的爆笑喜剧,风格和原版完全不同,更张扬、更商业,观赏性也很足。

    而这一次的内地翻拍版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一次对于原作的侮辱,一次导演个人表达的彻底迷失,一次自恋到无以复加的大翻车,尤其在原作如此优秀的情况下,你很难想象一部翻拍的电影居然可以难看到这个地步。

    《人潮汹涌》是一部几乎全错的电影,一部导演没有选择正确的风格,制片人没有找到正确的类型定位,编剧没有写出合适的情节,演员没有拿到合适的角色的电影,你甚至都会怀疑导演饶晓志就没有看过原版电影,而是在听了核心创意之后瞎搞。

    两个小时的时间,饶晓志给我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如坐针毡”。

    首先来说,《人潮汹涌》从选择让刘德华饰演男主角开始,这部电影已经从根上失败了,因为这个选择就是对于原作本身魅力的一次巨大的摧毁。韩国的翻拍版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是它的改编并没有丢掉《盗钥匙的方式》的灵魂设定,那就是一个长得又老又丑但是有涵养并且精英范儿的“杀手”以及一个长得又年轻又帅但是性格懦弱并且人生毫无希望的失败小演员的交换人生,两个人在每一个环节都完全不同,所以他们俩之间才会呈现出巨大的反差,而他们与其余角色的搭配才会产生足够的荒诞感和喜剧性,就比如香川照之和广末凉子谈恋爱,你就会特别好奇,好奇广末凉子如何爱上香川照之,但是在《人潮汹涌》中,没有人会好奇万茜怎么爱上刘德华。

    原版电影中的微妙感在于你让一个看上去一点也不精英的人演绎精英,让一个一点也不像失败者的人演绎失败者,这样影片从选角上就杜绝了所谓的“顺拐”,但是《人潮汹涌》的本末倒置让整部电影从头顺拐到底,原本来说,刘德华的角色反而应该让肖央来演,而肖央的角色则应该找一个更年轻更帅气的演员来演,万茜和肖央对戏谈恋爱绝对比万茜和刘德华来得有火花,而光是想象肖央饰演一个干练的精英“杀手”都让人感觉影片的看点成倍增长。

    第二点来说,本片的类型定位是整个档期里面最模糊、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影片打出了“换个活法”的slogan,并且强调喜剧属性,让人以为这是一部两个男人因为互换人生引发各种笑料的爆笑喜剧,但是影片从第一场戏开始,强烈的“霓虹美学”风格和韩国犯罪片的暗黑影调几乎浇灭了观众对于喜剧的期待,而之后,占据大部分时间的言情戏更是让人完全蒙圈,使得影片的视听、文本、风格三者之间互相打架,这种感觉和年初的《缉魂》类似,明明是一个冷峻的视听风格,却让角色没完没了的煽情,强烈的不协调感让我从头到尾都无法入戏,只觉得导演疯了

    第三点来说,《人潮汹涌》中饶晓志的电影审美是非常刻板和缺乏想象力的,慢镜头搭配古典乐,角色和背景模仿世界名画的构图以及没完没了消费经典港片的桥段,这就是饶晓志在影片中最多使用的手段,甚至,影片中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戏都像是为刘德华获得什么终身成就奖而拍摄的致敬短片,非常荒谬。

    而且,话剧导演出生的饶晓志直接把话剧舞台都搬到了影片当中,影片前半部分还算有点模仿韩片的视听设计,但是到了中后段,刘德华教肖央表演的那场戏和结尾废弃礼堂的那场戏就像是两场又臭又长的无聊话剧,尤其是前者,居然直接在画面中构建了一个舞台,表演节奏和叙事节奏都被拉胯得一塌糊涂。

    第四点,饶晓志在《人潮汹涌》中丢掉了自己在《无名之辈》中唯二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就是故事的烟火气,第二就是情感的浓度。整部《人潮汹涌》看完,你都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故事,虽然影片在上海取景,数次展现了上海的地标,但是装腔作势的视听包装和人物完全悬浮的生活状态让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什么无聊的平行时空的无聊故事,从头到尾找不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就连万茜饰演的稍微正常一点的女主角都有极强的编造感,所谓的空中楼阁说的就是这样的电影。

    而在情感上,万茜和刘德华角色的情感勾连非常莫名其妙,不仅仅是缺乏铺垫,甚至都缺乏矛盾,前半部分好不容易让编剧憋出了一个万茜想要用刘德华的生活写公众号的情节点,结果演到一半被万茜的角色自己给破了,反观全片,你会发现两个角色之间居然一点戏剧冲突都没有,就连原版电影制造笑料的年龄梗都被编剧给丢入了黄浦江,而另一边,肖央角色和程怡角色没头没尾的感情戏更是毫无存在的价值,明明韩国版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双CP的模范,《人潮汹涌》连临摹都临摹得一塌糊涂,以至于肖央角色的故事线反而显得可有可无,或许,饶晓志太爱刘德华了,就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双男主的电影。

    第五点,不知道是导演个人的口味还是为了照顾审查,《人潮汹涌》居然是一部没有真正的生死危机甚至没有真正反派的电影,和《盗钥匙的方式》和《幸运钥匙》中存在绝对邪恶的反派不同,本片中黄小蕾饰演的反派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花架子,以至于影片的故事发展越往后越可笑,在经历了并不算什么紧张刺激的危机之后,角色们呈现出了让人迷惑的自我感动,两个小时憋了一个哑屁,更显得头重脚轻。

    最后一点,导演自恋地在影片中加入了可能让他感到沾沾自喜的个人表达,那就是片名《人潮汹涌》的含义,明明从头到尾主打换个活法的概念,但是影片的片名却要传递一种“人潮汹涌,遇见你真好”的主题,两者之间非但没有必然联系,反而在互相拖累,一个喜剧的主题,和一个爱情的主题天生就不协调,以至于影片到最后反而可以说是毫无主题,全靠导演和编剧的自我说服。

    在整个春节档,《刺杀小说家》和《人潮汹涌》就像是一对难兄难弟,都是中生代的年轻导演想要证明自己对于商业大制作的控制力,一个被预算砸到思维混乱,一个被顶配阵容搞得自我膨胀,明明都应该是商业电影,却感觉导演把自己凌驾于电影和观众之上,强行灌输自己混乱不堪并且不成体系的电影意识,非常可悲和可笑,不管你们把水弄得多浑浊,明眼人都知道这水到底有多深。

    最后对某些留言的杠精说几句,我就是觉得《唐人街探案3》怎么了?我就是给本片打一星怎么了?我需要为我的审美向你做出什么解释吗?你们真觉得自己配得上高人一等的姿态吗?这样的评论看到一条直接拉黑用户和删除评论,没有为什么,没必要和傻逼废话!

     短评

    自律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9分钟前
    • 尹子
    • 推荐

    中国拍电影的地方就剩上海重庆了吗😅

    14分钟前
    • 奈斯Biu
    • 还行

    饶晓志真把刘德华给辜负了

    17分钟前
    • 是!憨🎱🐢明白
    • 还行

    “忘掉自己,就很容易扮演别人” 《天若有情》《旺角卡门》《喜剧之王》《无间道》《烈火战车》《五虎将之决裂》…竟然有这么多港片致敬彩蛋!“感谢你对中国电影作出的贡献” 导演还调侃了一把自己名字yao晓志和《无名之辈》。现在的电影连抖音神曲都用作配乐了,真有人读完了《演员的自我修养》吗?万茜的上海话飙的得劲,就只差跟刘德华来一段“六亲不认”步伐了~ 饶导说 “我最恨豆瓣没有半星,看着有些网友用文字敲出3.5星,结果评分3星,怎么就不四舍五入到4星呢?” 哈哈哈~ 3.5星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晖姐真的太倒霉了

    23分钟前
    • 烟花易冷
    • 推荐

    以前华仔摩托车后面载的是白衣飘飘的吴倩莲,30年后只能带带傻乎乎的肖央。

    26分钟前
    • 都柏林人
    • 推荐

    万茜真好看!其他就那样了。

    28分钟前
    • 椿的小鱼干
    • 还行

    有多难让人相信这故事,就是上海女人咋可能会看上这样的男人呢

    31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

    一流的表演(除了万茜),二流的笑点,三流的剧本。同样是拍荒诞喜剧,饶晓志和宁浩最大的区别就是悬浮(即自以为是的接地气),其对喜剧的理解大概就是硬挠胳肢窝让人尬笑的东西,一如既往地要演员救场,至于万皇的表演,只能说您之前不火真的没毛病。

    36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低于预期,有点失望。人物立不住,又假又尬。仅从喜剧表演的角度,肖阳过于油滑,万茜又太生硬,远不如隔壁的几个小品演员。

    40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短短一个月,华仔失忆两次。

    44分钟前
    • 一文
    • 还行

    此片应改名叫《被坑骗的晖姐的一生》。他妈的晖姐又招谁惹谁了呢🙂 三星半吧,三星全给华仔,还是很帅很蛊。半星给四川话,自带喜感没办法。

    45分钟前
    • 杉爷
    • 还行

    如果没有万茜这条感情线至少可以再加一分

    47分钟前
    • 高哥729
    • 还行

    时光网的记者在采访导演时,提到《人潮汹涌》与《无名之辈》在标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我也没啥感觉,但观看过程中就有了这种共鸣。结合导演之前拍过的《你好,疯子》不难发现饶晓志导演其实非常关注都市边缘人的生活状况。所谓主角无非只是一个无名之辈,混迹在汹涌的人潮里。导演的特点就将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压力一一呈现,并让这些边缘人相互碰撞,摩擦出惊艳的火花。前作《无名之辈》口碑虽好,但结尾观众并不喜欢——观众很难接受这种好人犯罪被捕的结局。很多导演都能意识到这点,却又无力改变,因为犯罪片的结尾必须真相大白,罪犯必须受到惩罚,否则不能过审。而饶导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更改人设,让本片中的杀手只是一个假杀的演员,主角们的结局也是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结局。这个创意想的很好,解决了犯罪片结局常见的桎梏。

    48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力荐

    初一带老妈去电影院渐渐成了惯例,矬子里拔出这部看是冲着日版……女主说话做作到散场老妈第一句话就是问女演员为什么口齿这么不清楚……不过我想的是,不断cue自己作品的导演你这么爱致敬戏剧,但是看起来准备在电影界一条道走到黑了?

    49分钟前
    • Mumu
    • 还行

    挺好玩的,感觉比唐探和李焕英有意思

    53分钟前
    • lovewei
    • 力荐

    一群南腔北调的演员在丑陋的打光调色置景中互不打扰地扮演着完全不在同一次元的生旦净丑。导演对爱情的想象贫瘠到荒谬,女主的功能只剩时刻保持端庄的仪态和优雅的微笑,以及在必要时刻没来由地送温暖或扮柔弱。看来,公益广告是我国这帮中生代导演对现实主义电影唯一的想象,而且他们热衷于在一切题材中加入此种极尽虚假的现实关照,只为了拔高他们眼中的英雄男人。

    5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三星半吧,刘德华是真帅,肖央是真油腻,万茜是真一般,黄小蕾是真遗珠

    59分钟前
    • 鸵鸟小爷
    • 还行

    唯一的感受:自律的人啊 在逆境和顺境都是一样的。

    1小时前
    • 佩奇她哥佩恩
    • 推荐

    万茜和刘德华为何能如此没有cp感

    1小时前
    • 馆馆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